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體版
首 页 信息公开 政策法规 发展规划 经济运行 专题专栏 体制改革 调查研究 网上办事 互动平台 政务信息 职工之家
  您的位置: 首页 > 经济运行 > 年度计划
杭州2005年计划报告摘要
  |   2005-04-08   |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济社会呈现“速度较快、质量提高、发展协调”的良好态势,全面完成了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1、经济保持高位运行,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15亿元,增长15%。粮食生产形势喜人,都市农业发展加快。工业持续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结构不断优化,规模继续居全省第一和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财政形势较好,全市财政总收入395.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97.45亿元,分别增长10.1%和19.7%。

  2、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对外开放取得新成就。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努力抓好重点急需项目,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5.18亿元,增长19.7%。工业投资增幅保持较高增长,非国有投资继续活跃,五县(市)投资增速快于市区。外贸外资保持高增长,全市出口总额151.75亿美元,增长38.6%;实际利用外资14.1亿美元,增长39.8%。

  3、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4565元,同比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6382元,同比增长11.2%。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4.1万个,实现再就业13.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3%。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七大问题”实现新突破。不断加快改革步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呈现新活力。积极打造“平安杭州”、“信用杭州”,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就。努力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创建文明城市获得新进展。

  二、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综合分析,2005年我市处于一个发展黄金期,优势多于困难,初步考虑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主要预期指标和调控目标为: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市级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

  ——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7‰以内。

  实现上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按照“发展、创新、稳定、为民”的总要求,深入实施“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打造“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天堂硅谷”四张金名片,加速增长方式转变,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加强市区与县市统筹,加大“三农”问题解决力度,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引领“和谐创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形成体制优势、环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优势,推动我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推进“三农”工作。坚持“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地位,以提升农业确保农业增效,以转移农民确保农民增收,以建设农村确保农村稳定。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抓好粮食生产和供应,力争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中有升,确保粮食市场稳定。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民就业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和转移。

  (二)推进“工业兴市”战略,确保工业经济“一高一领先”。依托技术和制度创新,构筑集约型、节约型的新型工业体系。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积极建设“医药港”,努力打造“天堂硅谷”,在全省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以建设杭州湾产业带杭州产业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契机,合理规划我市工业布局,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实施大产业、大企业带动,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尽快培育杭州制造领域的若干优势龙头企业。转变产业增长方式,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集约节约生产。继续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促进民营企业国际化和外资企业本土化。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

  (三)打造“东方休闲之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筑与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制订并实施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大旅游、大文化、金融、商贸物流、社区服务、中介服务、信息软件和房地产8大产业,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打造我市若干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

  (四)实施大项目带动,优化投资管理。建立新型投资体制,优化投资管理,努力克服要素制约,保持投资适度增长,提高投资效率。推进“双千亿”工程,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推进我市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对民间投资主体的协调服务,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确保投资质量和效益。

  (五)高层次推进“开放带动”,增强国际竞争力。主动适应WTO过渡期即将结束的新形势,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健全招商机制,实施“产业链”招商,提高利用外资实际效果。加快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鼓励产权清晰的企业“走出去”。发展海洋经济,力争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环保、临港工业配套、海洋经济中介服务等方面率先突破,促进我市更开放的海洋经济发展。

  (六)坚持城市化推动,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利用好我市的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加快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构筑网络化大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重点推进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法治等的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文明共同提高。推进“城中村”改造,高起点规划建设城郊结合部。优化网络化大都市发展格局,强化五县(市)与市区的发展联动。推进与上海为龙头长三角的深层次合作,促进我市与全省其它地市的合作发展。

  (七)推进“环境立市”,引领“和谐创业”。努力营造一流的硬件、体制、法治、政策、政务、人文、人居、治安环境,进一步扩大环境优势。缓解要素制约,确保土地、电力、资金、能源等的有效供应,保障生产生活。加快生态市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高水平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重点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加强城市管理,打造“平安杭州”。强化政策扶持,改善各类创业者在杭创业的生产生活条件,营造“和谐创业”环境。明晰我市文化风格、文化属性,并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努力建设“文化名城”。按照文明城市的各项要求,促进三个文明共同提高,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八)积极关注民生,提高生活质量。把建设和谐社会摆上重要位置,通过构建公平正义、协调稳定、和衷共济、充满活力的“和谐杭州”,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按照“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营造氛围、注重实效”的要求,以解决体制弊端、破除部门不当利益为途径,深层次推进“七大问题”解决。建立就业长效促进机制,努力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加扶贫开发投入。改善消费环境,加大消费拉动,加快我市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

  (九)编制好“十一五”发展规划,推动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既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转型、提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作为动力,确定“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根据市委关于编制“十一五”总体规划的建议,加强“十一五”重大发展问题研究,起草“十一五”总体规划草案,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做好规划衔接和论证。积极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强对规划编制的综合管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操作性。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建议IE8.0、1024x768浏览效果 浙ICP备08014995号
主办: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B座17楼 邮编:310020 电话:0571-85251907
建设管理、技术支持:杭州市信息中心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B座12楼 电话:0571-85250024


隐私保护 | 郑重声明 |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3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