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體版
首 页 信息公开 政策法规 发展规划 经济运行 专题专栏 体制改革 调查研究 网上办事 互动平台 政务信息 职工之家
  您的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 课题研究
关于我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思考
2017-11-30

下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王心平、房雪峰、陈黎、郭小凡

 

深圳罗湖区、福田区以及广州越秀区等老城区在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点高、思路新、成效大,有效打破了中心城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载体资源有限、区域同质化竞争加剧等发展瓶颈,对我区以创新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工作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深圳罗湖区、福田区、广州越秀区、北滘镇等地的创新园区建设经验出发,结合下城区实际情况,对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下城区创新经济发展竞争力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下城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南精北快”总战略不动摇,紧紧抓住创新发展主线不放松。区委九届二次全会在坚持“南精北快”总战略的基础上,又把“人才强区”确定为总战略,进一步凸显把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3+3”现代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现代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高;嘉里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位列全市前茅;以“66810”为民工作法为代表的社会管理创新和以首创社区居务监督为抓手的基层民主创新不断推进,带动全区创新基础不断加强,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我区在经济发展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如我区高校科研院所不多、创新资源要素匮乏等制约创新发展;全市商业中心多点展开和我区地域空间受限、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等,均给我区如何加快构筑全新竞争优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二、深广相关城区在创新型经济发展上的有益探索

通过调研不难发现,创新型园区的改造建设在提升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区域创新基础与活力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如深圳福田区的上沙创新科技园区,在升级改造前整体环境较差,乱拉、乱搭建严重、管线密布,设施残旧,安全隐患大,人员结构复杂,园区内全部为汽修、小五金、制衣等低附加值、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综合产值仅为6200 万元,上缴税金为492 万元;经园区改造置换后,园区办公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园区住户以企业白领为主,社区及周边治安明显改善,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工业区实现零发案率,综合产值提升到54亿元,上缴税金提升到2.5亿元。园区改造升级后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给我区的创新经济发展中的园区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看,深圳罗湖区、福田区、广州越秀区、北滘镇四地的创新园区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园区规划精准到位。

园区在规划建设时进行清晰定位,主动对接市域、省域发展规划,立足本身区位特征和资源独有性,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选择产业链的具体环节,与其他市区错位发展,走差异化道路,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同时,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大力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入驻,拔高园区发展起点,增强园区影响力与辐射带动力。如广东工业设计城,其所处的北滘镇素有“顺德门户,广州近郊”之称,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但北滘镇政府没有从众跟风打广州概念建住宅楼盘,而是立足顺德、佛山乃至整个广东强大的制造业集聚优势,将工业设计作为园区规划方向,并以此为抓手推动城市化进程。这一规划理念也先后得到区、市、省的认同与支持,并被认定为广东省区共建项目,由省经信委与顺德区共同建设,组织领导更加有力。又如深圳上沙创新科技园,通过引进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南方分院(深圳电信研究院),极大的带动了上沙旧工业区的改造和产业升级,带动入驻数十家手机的芯片设计、方案设计、网络、软件和信息服务、品牌集成及配套的投融资、物流等企业。

(二)建设理念打破陈规。

一是园区规划建设渗透集约、高效理念。园区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向低碳产业转型,物业设施建设通过旧工业区、旧厂房改造或共建、租赁方式获取。如上沙创新科技园由原上沙工业园改造,广东工业设计城脱胎于原北滘镇毛纺厂,黄花岗科技园的建设理念创新性最强,提出了发展都市型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思路,在全国率先开辟了“写字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将园区化整为零,分散到城区各个商务楼宇以及大学校园内部,并先后推动建设了“创意大道”、“南方文化传媒创意产业园”等26个战略性产业基础平台。二是多方合作共推园区改造建设。在旧工业区、旧厂房改造过程中,大都由政府主导园区升级改造规划,与合作方共同负责实施投资建设,或引入第三方负责园区具体运营管理。按用地规划功能,通过“工改工”的途径,综合整治,局部新建,有序推进,缩短园区起步时间,效益明显。如上沙创新科技园的改造总投资6688万元,其中49%为政府扶持资金,51%为上沙实业股份公司自筹。在园区正式运营开始之后,上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又独资成立了深圳市上沙创新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园区资产、物业管理以及园区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而广东工业设计城的建设运营采用“政府主导、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由政府出资成立的广东工业设计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园区的设计改造,并引入广东同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设计城的运营服务商,负责园区招商引资、提供物业管理以及各类增值服务。

(三)政策扶持全面系统。

四地在园区建设的扶持政策方面均做出了很大努力,致力于园区建设、企业入驻、人才吸引、产业扶持等为园区发展打造持续、稳定的政策环境。一是产业扶持方面,四地多根据本地发展实际,出台了产业扶持与资金配套一系列政策,如深圳罗湖区出台了《罗湖区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及10个实施细则,福田区出台了“1+1+9”系列文件,越秀区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和创意产业发展资金、创新型科技企业建设务等各类专项资金。二是园区建设方面,由政府拨付建设一次性补助资金,如罗湖区政府出资1000万元对互联网产业园区改造补贴,福田区政府出资640万元推动原上沙工业园区改造。三是园区运营方面,由政府出资参与组建运营管理公司,如广州民间金融街管理公司即是由政府全权出资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全面负责街区的产业规划、资产运营、招商引资、物业维护等工作。四是企业发展方面,政府出台企业服务方案、设立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如福田区制订了《福田区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工作方案》以及《福田区企业分类分级服务办法》;越秀区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和创意产业发展资金、创新型科技企业建设等多个创新专项资金,并先后出台《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民间金融街二期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促进广州民间金融街发展的实施意见》,《金融街入驻企业评优评级办法》等文件。

(四)集群内涵不断丰富。

四地采取构建多层次服务平台的方式,集中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力量,协助企业解决发展问题,帮助入园企业宣传推广,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主要有四类平台:一是面向企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如福田区企业服务中心等。此类服务平台注重满足企业的个性化服务需求,通过有效整合各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功能、编制园区企业服务政策汇编等方式,建成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的各类问题的服务机制,有效推动园区建设发展。二是园区企业整体推介平台,如深圳互联网产业园的“e罗湖”整体宣传推广平台。作为园区发展与企业形象展示的名片,此类平台推介重心有效整合园区概况、功能定位、配套环境等总体情况,以及园区内各企业独立的企业介绍、产品情况等个性特点,形成园区=企业良性互动的整体推广格局。三是园区内企业交流沟通平台,如深圳互联网产业园的“e罗湖·商天下”主题论坛、广州民间金融街的民间金融商会等。此类平台的参与主体为园区内企业,通过定期座谈交流、组织主题论坛等多种形式,商讨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应用、投融资或推广等具体问题,积极引导行业自律。四是政企研互动平台,如深圳互联网产业园的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专家委员会等。采用咨询委员会的形式,汇集政府、高校、企业等国内外特定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带头人,就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行业发展形势、企业创新方向等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协助政府把握产业园区发展情况,也为推动园区内企业产品创新、服务提质提供智力支持。

(五)配套功能持续完善。

园区功能配套能力的提升对增强园区企业与人才的根植性具有关键的意义。在园区建设运营上,四地均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重视软硬件环境的提升,不断完善经济社会生态,切实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吸引力。如上沙创新科技园在园区改造完工之后,为满足园区企业生产经营和生活配套设施需要,分别对园区整体形象和外立面、输变电设施、节能减排和排污处理系统进行了改造和更新,完善配套安防监控系统,建设员工宿舍,并成功运营现代化机器人食堂。又如,广州民间金融街为使金融街进一步向园区化、高端化发展,对二期、三期建设规划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其中二期将重点做好街区综合整饰工作、建成广州民间金融大厦和广州民间金融博物馆,提升办公场所质量,营造金融企业发展氛围,打造集金融、商务于一体的高端金融集聚区。

三、对我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些思考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认为,尽管下城区在经济创新发展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作为经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广州的兄弟城区相比较,仍有一定差距。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和6月8日黄坤明书记在市委工作会议的讲话要求,积极借鉴四地的先进经验与做法,立足区情实际,抢抓机遇,精心谋划,大胆探索,统筹兼顾,推动我区创新型经济发展实力明显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一)统一思想,坚定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决心。

积极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区域创新发展能力,是破解中心城区土地要素制约瓶颈、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对杭城经济发展多极化趋势的有效路径,是我区深入实施两大战略的内在要求和最新实践,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繁华时尚之区、幸福美丽下城”的迫切需要。尤其是近年来中央、省、市政府均明确要将创新驱动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核心战略,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强市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正为我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实现新时期我区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就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个机遇,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以更大的决心、信心和勇气投入到创新驱动战略中来,主动学习吸收各城市兄弟城区创新发展经验,努力开创下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二)精心谋划,构建创新产业发展核心平台。

创新型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认真谋划、科学布局。要仔细梳理我区现有产业优势、发展布局等情况,对接省市发展战略,牢牢把握主攻方向,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努力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驱动发展上来,形成各方参与、社会协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积极借鉴深圳互联网产业园、上沙创新科技园、广州民间金融街、广东工业设计城等地的先进经验,科学合理的确定地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南部地区楼宇经济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和业态规划,大力推动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建设,提升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创新中国产业园和人力资源产业园三大创新园区的综合建设水平,强化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平台支撑,将我区打造成为区域创新战略高地。

(三)强化统筹,充分发挥政府创新主导作用。

要切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创新政府管理服务体系,探索打造企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创新成果评价、信息发布、供需对接、投融资和资源配置等提供一条龙服务。要加强区域宣传推介和招商选商力度,围绕下城的“3+3”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引进各类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或权威第三方机构,吸引带动一批培育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创新型企业集聚。要进一步营造创新型经济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设立创新专项扶持资金,向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政策与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要科学改进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与跟踪督查机制,探索引入创新评价与创新成果转化指标体系,建立重点创新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在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创新理念,提升产业园区建设管理绩效。

要认真学习深圳福田区、广州越秀区的中心城区园区建设思路,针对目前我区南部企业集聚程度高、资金流活跃而载体资源不足,北部发展空间资源较充足而基础设施条件有待完善、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的特点,积极向省市争取合作共建,同时探索引入有资质的合作方参与产业园区改造、建设与招商,通过恰当的合作运营协议安排,充分调动合作方积极性,推动加快园区改造建设进度,借助运营商对于市场的敏感度和专业性,通过协调沟通将政府发展思路融入其发展战略,协助政府准确把握园区企业发展情况与需求,增强相关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降低政府运营风险,切实提升园区运营效率与经济社会带动效应,形成政府-运营商-园区-企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五)积极探索,有序推进经合社运营体制改革。

城市化进程中,经合社的集体经济性质以及不依赖于市场的股份制形式使其成为一类特殊的经济主体。目前,我区大部分经合社的集体资产管理仍以简单的物业租赁经营业务为主,经济收益率相对较低。在我区大力发展北部地区经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经合社应当而且可以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管理与经济推动作用。要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探索推进经合社经营模式改革,选择区内运营情况较好、转型升级要求迫切的部分经合社作为试点,分区域有序推进,通过进一步规范经合社班子建设,探索引入职业经理人等先进管理制度,完善经合社经济发展考核奖励机制,探索试行经合社目标责任考核新机制等方式,提升经合社党组织和管理者的素质,引导经合社班子平衡好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推动经合社积极创新集体资产管理方式。

(六)着眼长远,打造优质创新要素集聚新高地。

要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积极申报国家、省“千人计划”和市全球引才“521”计划、“115”引进国外智力计划,不断加大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力度,认真实施“513武林英才”培养引进计划,着力招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创业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搭建更加广泛的劳动者择业与企业用工的双向交流服务平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院校机构合作设立创新型人才培训基地,逐步建立由高等院校、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各方共建共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要继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强化城市长效管理,完善提升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商业、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配套能力,不断改善区域市容环境面貌,培养和增强创新型企业与人才的根植性。

 

版权所有: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建议IE8.0、1024x768浏览效果 浙ICP备08014995号
主办: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B座17楼 邮编:310020 电话:0571-85251907
建设管理、技术支持:杭州市信息中心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B座12楼 电话:0571-85250024


隐私保护 | 郑重声明 |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328号